集體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集體土地上房屋征收補償標準)
天津市集體土地征收與補償條例
法律主觀:
一、 農村集體土地征收 補償條例內容是什么沒有出專門的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 土地管理法 實施條例》有相關規(guī)定:第二十五條征收土地方案經依法批準后,由被征收土地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并將批準征地機關、批準文號、征收土地的用途、范圍、面積以及 征地補償標準 、農業(yè)人員安置辦法和辦理征地補償的期限等,在被征收土地所在地的鄉(xiāng)(鎮(zhèn))、村予以公告。被征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guī)定的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書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經批準的征收土地方案,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在被征收土地所在地的鄉(xiāng)(鎮(zhèn))、村予以公告,聽取被征收土地的農村 集體經濟組織 和農民的意見。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報市、縣人民政府批準后,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對補償標準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xié)調;協(xié)調不成的,由批準征收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征地補償、安置爭議不影響征收土地方案的實施。征收土地的各項費用應當自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準之日起3個月內全額支付。第二十六條 土地補償費 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征收土地的 安置補助費 必須??顚S?,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員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和使用;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tǒng)一安置的,安置補助費發(fā)放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員同意后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市、縣和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安置補助費使用情況的監(jiān)督。二、農村宅基地被征收能補償多少錢 (一)土地補償費 1.征用耕地、蔬菜地,根據國家規(guī)定的價格政策,按該土地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下同)的六倍計算; 2.征用魚塘、藕塘、養(yǎng)殖場、果園、竹園、林地等土地,按該土地年產值的五倍計算; 3.征用柴山、灘地、水塘、葦塘和其他有收益的非耕地,按該土地年產值的三倍計算; 4.征用宅基地按鄰近耕地的補償標準計算;房屋由建設單位另行征地移遷重建的,原宅基地不再給予補償; 5.征用無收益的非耕地,一般不予補償。 (二)青苗和附著物補償費 1.青苗補償費,一般按一季農作物的產值計算;能收獲的不予補償。多年生經濟林木,可以移植的,由建設單位付給移植費;不能移植的,由用地單位給予合理補償或作價收購; 2.房屋拆遷,按房屋結構、面積、新舊程度,給予合理補償;違章建筑物和開始協(xié)商征地后突擊搶栽的樹木、突擊搶建的建筑物,不予補償; 3.農田水利工程及機電排灌設施、水井、人工魚塘、養(yǎng)殖場和電力、廣播、通訊設施等附著物,按照實際情況付給遷移費或補償費。 (三)安置補助費 1.征地前農業(yè)人口人均耕地在一畝以上的被征地單位,征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為該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每畝年產值的三倍;征地前農業(yè)人口人均耕地不滿一畝的被征地單位,征用每畝耕地安置補助費以年產值的四倍起算,人均耕地每減少零點一畝,安置補助費相應增加年產值的一倍,但最高不得超過年產值的十倍; 2.征用非耕地安置補助費,按該土地年產值和略低于鄰近耕地的安置補助倍數計算; 3.征用房屋和其他建筑物的地基以及無收益的非耕地,不支付安置補助費。 (四)按照本條規(guī)定支付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最高不得超過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二十倍。 (五)國家建設征用土地支付的各項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除應當屬于個人的附屬物和青苗補償費付給本人外,其他費用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與有關鄉(xiāng)(鎮(zhèn))村商定處理,用于組織被征地單位發(fā)展生產、安排多余勞動力就業(yè)和不能就業(yè)人員的生活補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用或占用。 (六)大型水利、水電 工程建設項目 征用土地的補償安置標準和辦法,由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家規(guī)定另行制定。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 國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準后,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組織實施。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擬申請征收土地的,應當開展擬征收土地現狀調查和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并將征收范圍、土地現狀、征收目的、補償標準、安置方式和社會保障等在擬征收土地所在的鄉(xiāng)(鎮(zhèn))和村、村民小組范圍內公告至少三十日,聽取被 征地 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村民委員會和其他利害關系人的意見。多數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認為征地補償安置方案不符合法律、 法規(guī) 規(guī)定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召開聽證會,并根據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和聽證會情況修改方案。擬征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guī)定期限內,持 不動產權 屬證明材料辦理補償登記。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測算并落實有關費用,保證足額到位,與擬征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就補償、安置等簽訂協(xié)議;個別確實難以達成協(xié)議的,應當在申請征收土地時如實說明。相關前期工作完成后,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申請征收土地。
集體土地征收預留地法律規(guī)定
對預留地進行征收的也需要進行經濟補償,而補償的標準一般由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參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準規(guī)定。是了保障國家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等公共利益的需要。有下列情形之一,確需征收房屋的,由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決定:國防和外交的需要;由政府組織實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由政府組織實施的科技、教育、文化、衛(wèi)生、體育、環(huán)境和資源保護、防災減災、文物保護、社會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業(yè)的需要;由政府組織實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需要;由政府依照城鄉(xiāng)規(guī)劃法有關規(guī)定組織實施的對危房集中、基礎設施落后等地段進行舊城區(qū)改建的需要;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國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準后,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組織實施??h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擬申請征收土地的,應當開展擬征收土地現狀調查和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并將征收范圍、土地現狀、征收目的、補償標準、安置方式和社會保障等在擬征收土地所在的鄉(xiāng)(鎮(zhèn))和村、村民小組范圍內公告至少三十日,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村民委員會和其他利害關系人的意見。
農村拆遷房屋賠償新規(guī)定是?
1、宅基地上的房屋拆遷,可以實行貨幣補償或者房屋安置,有條件的地區(qū)也可以另行審批宅基地。
2、拆遷宅基地上房屋實行貨幣補償的,拆遷人應當向被拆遷人支付補償款。補償款按照被拆除房屋的重置成新價和宅基地的區(qū)位補償價確定。房屋重置成新價的評估規(guī)則和宅基地區(qū)位補償價的計算辦法由市國土房管局制定并公布。
3、拆除宅基地上房屋以國有土地上房屋安置的,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按照本辦法第十四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確定拆遷補償款,并與安置房屋的市場評估價款結算差價;但按照市人民政府規(guī)定以經濟適用住房安置被拆遷人的除外。
4、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作為拆遷人實施拆遷,以本集體建設用地范圍內的房屋安置被拆遷人的,經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并報鄉(xiāng)(民族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批準后,可以按照被拆除房屋建筑面積安置,也可以結合被拆遷人家庭人口情況安置。
法律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規(guī)定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于非農業(yè)建設;但是,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并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yè),因破產、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權依法發(fā)生轉移的除外。
集體土地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
法律主觀:
集體土地上房屋 征地拆遷適用的法律是《 土地管理法 》及各地政府依據該法制定的 征地拆遷補償 辦法。補償對象是房屋征收中涉及到的本村 集體經濟組織 內成員,補償時與戶口、人口的多少有關。補償時因房屋的土地屬集體所有,所以其土地對個人不予補償,但可以按人口及是否單獨立戶分配宅基地讓你個人重新建房,并規(guī)定每戶人家只能享有一塊宅基地。地面上房屋按重置價格減拆舊評估,附屬物、裝飾裝璜、同樣評估補償。如果是鄉(xiāng)鎮(zhèn)村統(tǒng)一規(guī)劃建房安置的也是按農業(yè)戶口的本村集體經濟成員享受安置房,村集體按各戶的人口多少安置相應面積,安置新房時新房的價格應與 被拆遷房屋 的補償款結清差價,并互找差價。一些條件好的村集體經濟可以在征地拆遷中用集體的積累貼補村民,實行一次特殊分紅,讓村民不貼錢或少貼錢。
法律客觀:
《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評估辦法》第十四條 被征收房屋價值評估應當考慮被征收房屋的區(qū)位、用途、建筑結構、新舊程度、建筑面積以及占地面積、 土地使用權 等影響被征收房屋價值的因素。 被征收房屋室內裝飾裝修價值,機器設備、物資等搬遷費用,以及停產停業(yè)損失等補償,由征收當事人協(xié)商確定; 協(xié)商不成的,可以委托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通過評估確定。
江蘇省集體所有土地上房屋拆遷補償標準
1、根據國家法律規(guī)定,對于國有土地上的房屋拆遷補償適用的法律依據是現有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對于補償的標準是根據市場價對房屋進行評估。而對于集體土地上的房屋拆遷補償適用的法律依據是《土地管理法》,是依據征收法律來制定的補償標準。
2、2005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就此問題作出了《關于農村集體土地征用后地上房屋拆遷補償有關問題的答復》的司法解釋,明確指出了行政機關征用農村集體土地之后,被征用土地上的原農村居民對房屋仍享有所有權,房屋所在地已被納入城市規(guī)劃區(qū)的,應當參照《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及有關規(guī)定,對房屋所有權人予以補償安置。
3、《江蘇省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辦法》——自2013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維護被征地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和長遠生計,規(guī)范征地補償安置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等法律、法規(guī),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是指國家將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征收后,依法給予被征地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補償,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將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鄉(xiāng)社會保障體系的行為。
第三條 本省行政區(qū)域內的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適用本辦法。
第四條 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應當遵循即征即保、應保盡保、分類施保、逐步提高的原則,與促進就業(yè)相結合,將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鄉(xiāng)社會保障體系,確保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
第五條 被征地農民應當從征地前在擁有該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承擔農業(yè)義務的成員中產生,原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享有優(yōu)先權。具體辦法由市、縣(市)人民政府制定。
被征地農民的名單由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商定后提出,經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審核,并在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公示后,報市、縣(市)人民政府確定。
第六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統(tǒng)一負責本行政區(qū)域內的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
市、縣(市)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相關工作。
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應當配合做好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的相關工作。
第七條 省國土資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監(jiān)察、財政、農業(yè)、民政、審計等部門負責對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的監(jiān)督、協(xié)調和指導。
第八條 根據土地價值和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全省以縣級行政區(qū)為單位劃分為四類地區(qū)(見附表),執(zhí)行相應的征地補償標準。征地補償標準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和物價變動、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標準等情況確定,并適時調整。
第二章 征地補償
第九條 征收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征地補償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征地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土地區(qū)位條件制定征地補償區(qū)片價格,報省人民政府批準后,按照區(qū)片價格確定征地補償費用。
第十條 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按照用途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
征收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按照被征收土地的面積計算;征收建設用地的土地補償費,按照征收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計算;征收未利用地的土地補償費,按照征收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的0.5倍計算。
第十一條 征收農用地應當支付安置補助費,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被征地農民人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被征地農民人數,按照被征收的農用地面積除以征地前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人均農用地面積計算。
征收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不支付安置補助費。
第十二條 征收土地涉及房屋及其他建筑物、構筑物的,應當依法給予補償。
征收宅基地涉及農民住房的,應當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條件。能夠重新安排宅基地的,對其住房按照重置價格結合成新給予補償;未能重新安排宅基地的,按照與被征收住房面積相當的原則安排住房,或者按照市場評估價格給予補償。
征收土地涉及其他建筑物、構筑物的,應當依法給予補償。能夠重新安排其他建設用地的,對其建筑物、構筑物按照重置價格結合成新給予補償;未能重新安排其他建設用地的,按照市場評估價格給予補償。
第十三條 征收土地涉及前條規(guī)定以外的農田水利、交通運輸、電力、通訊基礎設施等其他地上附著物,按照等效替代的原則支付遷移費、改建費或者補償費。
青苗補償費按照一季的產值計算,能夠如期收獲的不予補償。對可以移植的苗木、花草以及多年生經濟林木等,支付移植費;不能移植的,給予合理補償或者作價收購。
第十四條 全省四類地區(qū)農用地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最低標準,由省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
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的具體標準,由市、縣(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報省人民政府備案。市、縣(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準,不得低于省人民政府規(guī)定的最低標準。
農用地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最低標準,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和物價變動情況適時調整。市、縣(市)征地補償費用具體標準應當及時作出相應調整。
征地補償標準調整后,市、縣(市)人民政府批準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的,應當按照調整后的征地補償標準執(zhí)行。
第十五條 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征地補償標準,按照省人民政府規(guī)定的征地補償標準執(zhí)行,國務院規(guī)定的標準高于省人民政府的,執(zhí)行國務院規(guī)定的標準。采煤塌陷地的征地補償標準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六條 土地補償費歸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但應當將不少于70%的農用地土地補償費支付給16周歲以上被征地農民。
安置補助費用于16周歲以下被征地農民的生活補助和16周歲以上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
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歸其所有者所有。
第十七條 征地補償費用沒有足額到位的,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有權拒絕交地;征地補償費用足額到位的,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應當按期交地。
第十八條 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被征地農民對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有爭議的,由市、縣(市)人民政府協(xié)調;協(xié)調不成的,由批準征收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協(xié)調、裁決爭議的具體程序按照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
第三章 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
第十九條 以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準之日為界限,將被征地農民劃分為下列三個年齡段:
(一)16周歲以下(未成年年齡段);
(二)16周歲以上至60周歲(勞動年齡段);
(三)60周歲以上(養(yǎng)老年齡段)。
市、縣(市)人民政府確定的被征地農民每個年齡段人員比例,應當與被征地前被征地單位各該年齡段人員比例基本相同。
第二十條 未成年年齡段的被征地農民按照當地安置補助費標準一次性領取生活補助費,不再作為被征地農民參加城鄉(xiāng)社會養(yǎng)老保險。
第二十一條 勞動年齡段的被征地農民在企業(yè)就業(yè)的,應當參加企業(yè)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從事非全日制工作或者自由擇業(yè)(靈活就業(yè))的,可以按照靈活就業(yè)人員的規(guī)定參加企業(yè)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
勞動年齡段的被征地農民未參加企業(yè)職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的,可以選擇參加城鎮(zhèn)居民養(yǎng)老保險或者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
第二十二條 養(yǎng)老年齡段的被征地農民從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準次月起,按照不低于當地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1倍按月領取養(yǎng)老補助金,具體標準由縣(市)人民政府確定。被征地前已經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或者城鎮(zhèn)居民養(yǎng)老保險的人員,同時享受省人民政府規(guī)定的最低標準基礎養(yǎng)老金。
第二十三條 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主要包括安置補助費及其增值收益和市、縣(市)人民政府從土地出讓金等土地有償使用收益中安排的社會保障費用。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不足的,由市、縣(市)人民政府負責解決。
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的最低標準按照當地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1倍乘以139計算。具體標準由市、縣(市)人民政府確定,并報省人民政府備案。
市、縣(市)人民政府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不留缺口的原則籌集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從土地有償使用收益中優(yōu)先安排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
第二十四條 市、縣(市)財政部門應當設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財政專戶(以下簡稱保障資金專戶),管理、核算16周歲以上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
16周歲以上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資金一次性劃入保障資金專戶,并建立個人分賬戶。
第二十五條 勞動年齡段的被征地農民達到領取養(yǎng)老金年齡的,其在保障資金專戶個人分賬戶中的資金本息余額一次性退還本人。被征地農民死亡的,其在保障資金專戶個人分賬戶中的資金本息余額可以依法繼承。
第二十六條 被征地農民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可以按照規(guī)定申請最低生活保障。
第二十七條 被征地農民按照醫(yī)療、工傷、生育保險規(guī)定繳納保險費用后,享受相關待遇。
第二十八條 市、縣(市)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將勞動年齡段內的被征地農民納入城鎮(zhèn)就業(yè)體系,加強就業(yè)培訓和指導,創(chuàng)造就業(yè)條件,促進被征地農民就業(yè)。
第四章 資金管理
第二十九條 實行征地補償資金預存制度。征地報批前,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將征地補償費用和土地有償使用收益中安排的社會保障費用存入市 、縣(市)財政部門指定的賬戶(以下簡稱預存款賬戶)。征地報批時,市、縣(市)財政部門應當出具征地補償費用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落實的相關憑證。
市、縣(市)人民政府批準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前,市、縣(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應當對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落實情況提出審核意見。經國務院批準征地的,土地所在地的市、縣(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應當將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落實情況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審核。未經審核同意的,市、縣(市)人民政府不得批準、實施征地補償安置方案。
第三十條 市、縣(市)國土資源部門應當在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準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從預存款賬戶中將土地補償費足額支付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將青苗補償費支付給其所有者。地上附著物征收補償安置按照市、縣(市)人民政府的規(guī)定執(zhí)行。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在被征地農民的名單經市、縣(市)人民政府確定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將不少于70%的農用地土地補償費支付給16周歲以上被征地農民。
第三十一條 被征地農民的名單經市、縣(市)人民政府確定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市、縣(市)國土資源部門應當從預存款賬戶中將16周歲以下被征地農民生活補助費足額支付給本人,將16周歲以上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一次性劃入保障資金專戶。
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到賬后10個工作日內,市、縣(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應當按照以下方式處理:
(一)將養(yǎng)老年齡段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資金記入其在保障資金專戶中的個人分賬戶,用于逐月發(fā)放養(yǎng)老補助金;
(二)將勞動年齡段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資金記入其在保障資金專戶中的個人分賬戶,用于逐期代繳其參加社會養(yǎng)老保險的個人繳費部分。
第三十二條 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參照社會保障基金有關規(guī)定管理,單獨記賬、核算,實現保值增值。
第三十三條 依法屬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部分土地補償費,納入農村集體資產管理,用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fā)展生產和公益性事業(yè),不得挪作他用。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四條 在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中,有關人民政府、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上級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或者監(jiān)察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依法履行職責,造成征地補償費用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未能及時足額到位的;
(二)出具征地補償費用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落實的虛假憑證的;
(三)對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落實情況提供虛假審核意見的;
(四)侵占、截留、挪用征地補償費用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的。
第三十五條 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弄虛作假,冒領、截留、挪用征地補償費用的,由有關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第三十六條 本辦法所稱“以上”均包含本數。
第三十七條 本辦法自2013年12月1日起施行。從本辦法施行之日起,新征收土地不再執(zhí)行《江蘇省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辦法》。已經參加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仍然按照《江蘇省征地補償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辦法》繼續(xù)執(zhí)行,有條件的地區(qū)應當按照本辦法的規(guī)定進行銜接。